蛲虫病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案例分析小朋友尿床的那些事儿遗尿中 [复制链接]

1#

说到遗尿啊,我不由想起一位曾经来看诊的小朋友,我们姑且叫他“小毛”。

小毛第一次来看病的时候,应该是刚上小学二年级。那天陪他一起来的是妈妈,还有爷爷奶奶、外公外婆。我看这孩子一进来就低着头,表情凝重,几个家长呢,也都神情焦虑。孩子什么病呢?我就问。哦,原来啊,小毛他尿床,这都上了小学了,还常常尿床,这把孩子他妈急的,上来就问我:医生啊,我这孩子到底是怎么了,需不需要给他做一下全身的检查?

首先,我们先来普及一下,什么是遗尿?遗尿,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尿床,指5周岁以上小儿睡中小便自遗,醒后方觉的一种病证。我们说,5岁以下的婴幼儿排尿自控能力尚未形成;又或者大儿童,因为白天兴奋过度,夜晚熟睡不醒,偶发遗尿,都不属病态。

遗尿就是那些本该能控制排尿的、5周(岁)以上的儿童,因为某些原因,导致了经常性的在睡梦中排尿而不自知,每周大于2次,持续时间超过半年。这个病常见吗?很常见,根据国外报道,每10名5-10岁的儿童,就有1名是遗尿患儿,而且男孩发病率要高于女孩,多有家族病史。

遗尿是怎么发生的?

中医认为,脏腑失调,肾虚不固,膀胱失约是遗尿发生的病机关键。我们人体是一个精密的仪器,储存尿液和排出在膀胱,产生尿液又在肾脏,指挥系统在大脑。

正常情况下,肾脏过滤形成尿液,注入膀胱,达到一定的量以后,膀胱充盈,发出信号传到脊柱,然后传到大脑,产生尿意;这时孩子就知道该尿尿了,于是他找到一个合适的地点,大脑发出指令,膀胱接收到以后协调周围的肌肉,开闸放水,尿液顺利排出,这就是排尿的过程。

如果其中某个器官出现问题,就可能导致排尿的异常,最终导致遗尿的发生。半岁之内的孩子,膀胱的排空很频繁,所以一天内要换好几次纸尿裤,半岁以上大脑的抑制作用增强,于是排尿的间隔就拉长了。1岁到2岁之间,孩子开始能感觉到膀胱的充盈,开始能在语言或行为上表达——我要尿尿,但是还没办法做到控制,说尿就尿;3-4岁就能控制膀胱,能做到延时排尿。5周岁,就全面具备控制排尿的能力了,此时如果还频繁出现遗尿,就应该考虑病态。

除了有一小部分遗尿是继发于其他疾病的,比如最常见的隐性脊柱裂、蛲虫病、泌尿系感染、结石、神经系统疾病如脑肿瘤、癫痫等,绝大多数遗尿患儿都是原发性的,找不到明确的病因,考虑可能与大脑排尿中枢控制力弱、各种神经传导通络异常、睡眠觉醒功能障碍等有关。

原发性遗尿

是一种心身疾病。心身疾病(是指心理和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、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功能性障碍。它)以躯体症状为主——遗尿,心理和社会因素是触发原因,而且整个疾病的进程都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。

心理因素、社会因素共同形成一个(心理性、社会性)应激源,作用在孩子身上,通过孩子自身的认知,做出反应,产生负面情绪如焦虑、抑郁、怀疑等,再作用于某些因遗传易感性而导致的脆弱器官,通过一系列的病理生理改变,最终导致心身疾病。在这个过程中,孩子的性格特征、家庭成长环境、生活经历、周围人的态度等决定了身体应对刺激做出的反应。

案例分析

回到小毛身上。小毛是上幼儿园中班开始尿床的。妈妈是全职,平时主要是她照顾小毛的生活,她很紧张,带小毛看了几次医生,爷爷、奶奶也生活在一起。妈妈有时跟老人家意见不合,她查资料,认为是小毛小的时候老人家太早给他把尿有关系,两代人又争吵了几次。

几个月后,小毛的遗尿情况不但没有好转,反而变本加厉,有时候一晚上都要尿湿两三次。有一次白天在幼儿园午睡的时候,小毛也尿床了,老师放学就把小毛妈妈叫到学校,当着其他人的面就批评小毛妈妈,要求妈妈回家好好训练。于是,尿床这件事就变成这个家庭无数次争吵的源头,后面孩子爸爸叫老人家不要再插手此事,放手让孩子妈妈去折腾。

我见小毛的时候,他有点安静,一直低着头,胆小又敏感,很怕说错话,这样的孩子,的确是难治的,是棘手的,遗尿这件事情,包括家里人对待这件事情的态度,已经形成一个源源不断的应激源,给小毛带来强大的心理压抑,严重危害了小毛的心理健康。

因此,我们的治疗方案就变成了——心身同治。我们给予的心理干预目标,就是消除心理社会刺激因素、消除心理学诱因,最终,达到综合治疗,实现标本同治。

效果还是不错的,经过干预,小毛最终不再尿床了,外貌、性格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,变得阳光、自信。

以上,就是想分享给大家的案例,这叫膀胱失约夜尿郎,七情内伤主病方,遗尿本是心身病,身心并调病可谅。

#暖榜健康超能团#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